民汉结为“干亲家” 共同致富奔小康
谢芳,女,汉族,中共党员,1969年12月出生,现任奇台县三个庄子镇马莲滩村党支部副书记,多次荣获“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家住五马场乡团结村的萨木哈尔在县一中上高二,今年正月初一他和爸爸妈妈、弟弟、妹妹开车早早就来到距他家1公里外的三个庄子镇马莲滩村,给他的汉族妈妈谢芳和汉族爸爸张忠拜年。萨木哈尔有个汉族爸爸妈妈的事在当地是人人皆知,民汉两家结为“干亲家”的民族团结事迹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结为“干亲家”
三个庄子镇的马莲滩村和五马场乡的团结村曾经都属于老奇台镇的牧业四队,半个多世纪以来,村子里的汉族和哈萨克族互帮互助,和睦相处,亲如一家,用他们辛勤的汗水改变着村子的面貌和自己的生活水平。谢芳和她的丈夫张忠都出生在马莲滩村,从小就和哈萨克族朋友阿斯别克玩在一起,张忠年长阿斯别克几岁,阿斯别克就叫张忠为大哥。随着哥俩娶妻生子、盖新房、生孩子,普通的日子过的简单而又幸福。2002年的时候,阿斯别克和妻子交尔汗遇到了困难,阿斯别克的弟弟查出患有尿毒症,家里养的牲畜效益不好,庄稼歉收,儿子又得了重病,举债10多万元,家里连面粉都没有了。在他们夫妇一筹莫展的时候,他们的汉族朋友张忠和谢芳夫妇开着小四轮拉来了一袋子面粉,同时拿出1万块钱对阿斯别克说:“给孩子看病要紧,庄稼今年不行还有明年呢,钱不够就吭声,等你们什么时候有了再还给我”。哈萨克族汉子阿斯别克第一次留下了感动的泪水。第二年大年初一,阿斯别克和妻子带着3岁的儿子萨木哈尔向往常一样来谢芳家拜年,在吃饭闲聊期间,谢芳夫妇逗小萨木哈尔,让萨木哈尔把他们叫爸爸妈妈。说着无意,听着留意,阿斯别克是个直性子,对大哥张忠说:“我们两家关系这么好,干脆就按照你们汉族人结亲家的风俗习惯,我们两家结为干亲家,我的儿子就把你们认作爸爸妈妈”。谢芳夫妇有一个儿子,那会正在县城上初一,再多一个小巴郎,夫妻俩欣然允许。第二天,谢芳夫妇正式邀请阿斯别克一家来做客,并用汉族人的礼仪认下了萨木哈尔这个干儿子。从此,萨木哈尔就有了一个汉族爸爸和妈妈。
共叙民族情
每年的正月初一,萨木哈尔都是在汉族爸爸妈妈家度过的,谢芳夫妇早早会给他买好新衣服、学习用品等礼物,准备好压岁钱,做好饭菜等待他们的干儿子一家来拜年。每当肉孜节、古尔邦节到来时,谢芳夫妇就提着礼品来到阿斯别克家拜年,两家人一起吃饭、一起唱歌、跳舞,不分彼此。2007年的春天,阿斯别克的弟弟因病去世,留下一个未满1岁的小女孩,弟媳改嫁到昌吉,他不忍心小侄女到一个新的家庭中生活,就和弟媳商量,这个孩子过继给他们来养,妻子交尔汗也是一个善良的哈萨克女人,当即就表示愿意抚养小侄女,就这样,家里又多了一口人。眼看马上开春要种地,银行贷款也办不下来,孩子还要上学,前几年的欠债也没有还清,生活的重担再次压向阿斯别克和她的妻子。没有等阿斯别克张口,张忠夫妇就给他们送来了小麦、玉米种子和化肥,又张罗着联系朋友的拖拉机、播种机,帮衬着把几十亩地全部种完。农闲时节,阿斯别克夫妇打点零工,养点牲畜,日子总算慢慢的好起来。10多年间,张忠夫妇无偿为阿斯别克提供饲草料30来吨,免费使用农机具,无息借款8万元,担保贷款5万元,帮助阿斯别克甩掉了贫困的帽子。现在,阿斯别克不仅装修了房子,买了电脑,修了暖圈,购置了拖拉机、中耕机等农机具,还买了一辆小轿车。阿斯别克夫妇从来没有忘记谢芳夫妻对他们的帮助,2014年,玉米价格不断上涨,种植玉米的农民越来越多,张忠抓住市场机遇,贷款买了一台40多万元的玉米收割机。收割玉米还得需要一辆翻斗车拉送玉米,张忠实在没有能力再购买翻斗车了,也雇不到车辆和驾驶员。阿斯别克知道情况后,马上联系他的哈萨克族朋友,免费借来一辆二手翻斗车,兄弟俩一个收割玉米,一个拉送玉米。等到收割季节忙完后,张忠才知道阿斯别克的庄稼还在地里,兄弟俩连忙收庄稼,但已经歉收了,张忠要给阿斯别克这段时间的工钱和歉收庄稼的补偿款,但阿斯别克一分钱不要,说大哥曾经那样的帮助我,我帮你开个车这算什么啊,拿你钱就断了兄弟之间的感情。谢芳时常说:“我们两家感觉就是一家人,谁有困难都会主动帮一下,每年农忙,阿斯别克宁可自己的庄稼晚点收,也先过来帮我们收庄稼。我们的亲家只要有困难,一万、两万、三万就送过去,我们从不打条子,没有把他当外人,我们之间彼此就这么信任。交尔汗说:“我们有啥困难,他们就照顾、帮助我们,我们不会种地,就跟他们学,现在都学会了,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的生活又好起来了”。阿斯别克逢人就说:“我们不是一个民族,但我们是一家人”。
齐心谋发展
2016年,谢芳夫妇的儿子大学毕业后考入乌鲁木齐社区工作,萨木哈尔心中也有一个愿望,一定要好好读书,学干哥哥一样考上大学。今年正月初五,谢芳夫妇来到他们的哈萨克族干儿子萨木哈尔家,交尔汗端出奶疙瘩、馓子、包尔萨克、手抓肉等少数民族的特色食品,热情的招待汉族亲家,萨木哈尔赶紧给汉族爸爸和妈妈端上奶茶,两家人一起寒暄、吃饭,其乐融融。多年来的交往交流,两家人形成了水乳交融的亲情关系,不管是春节,还是肉孜节、古尔邦节,两家人都会聚在一起相互祝福,谋划着把日子过的更加红红火火,两家人的生活习俗已经相互融合,而且谁家有困难都会相互帮忙。张忠和阿斯别克计划今年开春再多包些地,买辆货车,秋天拉玉米,冬天拉草料,明年冬天合伙在县城开个马肉馆。民族不同,语言不同,但两家14年的“干亲家”情谊似海深,他们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共同致富,这两户成了融情一家人,不同民族的两个家庭在致富的道路上并驾齐驱,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赞歌。